往下说。
他知道秦念必然看得出未竟之言是:
“但恒儿不是吕雉的子嗣。”
【秦念:武曌能称帝正与她的子嗣都是李唐皇室有关。而且她与李治二圣临朝二十年,朝臣多是她与李治一同提拔,而你朝的宗室与开国文臣武将都不会接受吕雉称帝。】
【刘邦:那朕就可以放心了。】
得知武曌是如何篡位,刘邦便松了口气。
武曌的子嗣都是李唐皇室,李唐宗室都知道未来依旧会是她与李治的子嗣继位,故而接受她称帝。
秦念曾说李世民的风疾发作于“贞观二十年”,李治又与武曌“二圣临朝”二十年——
这超过四十年的时间,李唐开国的文臣武将们应多已去世,故而朝中官员多是武曌所提拔,她登基的阻力不大。
但如今不同,大汉建国也就十年,恒儿已有七岁。
待十四年后,恒儿就可以亲政,此时大汉建国也才二十四年,开国功臣们应犹在。
譬如韩信。
秦念当初让恒儿拜韩信为义父,又言定诸王,救下诸多异姓诸侯——英布等人已尽皆入长安,皆削为侯。
恐怕就已经想到了今日。
吕雉的目光聚焦于“吕雉位列记载帝王事迹的‘本纪’,她与皇帝唯一的区别是没有称帝”。
………
太后吕雉知道自己篡位登基的可能性很低,哪怕没有韩信,成功的可能性也极低。
而对于年轻的她,有韩信、以及其他被秦念救下的异姓诸侯,先帝也必将对吕氏族人作出限制,她已不可能篡位。
自己呢?
要赌吗?
胜的概率极低,败则吕氏全族皆诛,自己也将声名狼藉。
不赌,以太后之身跻身“本纪”,为后世称颂。
吕雉作出了决定。
刘恒入京以来,待她极为恭敬孝顺。
后世的汉皇虽然不是她的血脉,但刘恒的后人没有抹去她的功绩。
【朱元璋:武曌曾想让武氏子侄继位。】
李治疑惑地看向皇后。
武照比他更疑惑。
【武曌:朕从未有过这种想法。】
武曌此前犹豫不决,但犹豫的是立武轮还是武显。
——当然,一看天幕就知道,这两儿子之后都改回了李姓。
李显是雉奴立的太子,登基后为她所废,武曌不用想都知道他再度登基,只会立即改回李姓。
她逼迫李旦登基后禅让于她,此后降李旦为皇嗣,改名武轮,徙居东宫,其具仪一比皇太子,却没有直接立他为皇太子。
其目的,一是储君之位空悬,可以让武氏族人对她忠心不二,竭力助她稳固皇权。
二则就是让李旦为太子之位敬奉于她,结果这儿子胆小懦弱,不敢展现半点对皇位的觊觎。
武曌清楚,这不能怪李旦。
倘若李旦表现得野心勃勃,武曌也不敢说自己就容得下他。
但武曌从未想过要立武姓侄子为储君。
【秦念:朱八八,你又被宋朝伪史给骗了?】
秦念知道武曌的扮演者为什么否定朱元璋的话。
《旧唐书·李昭德传》记载,武曌任命武承嗣为文昌左相时,李昭德就提醒武曌“自古帝王,父子之间犹相篡夺,况在姑侄”。
于是武曌就改任武承嗣为太子少保,罢免知政事的官职。
“延载初,凤阁舍人张嘉福令洛阳人王庆之率轻薄恶少数百人诣阙上表,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,则天不许。”
武则天反对后,王庆之等人继续请求,武则天就让李昭德去责问王庆之,李昭德趁机将王庆之等人杖杀。
回来后上奏:“臣闻文武之道,布在方策,岂有侄为天子而为姑立庙乎?以亲亲言之,则天皇是陛下夫也,皇嗣是陛下子也,陛下正合传之子孙,为万代计。况陛下承天皇顾托而有天下,若立承嗣,臣恐天皇不血食矣。”
——好玩的是这里有九五cp的嗑点,最后一句翻译过来就是:武则天因李治的托付才有天下,假如立武承嗣为太子,李治的祭祀就要断了。
其实这段《旧唐书》的记载有点前后矛盾: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