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21章(2 / 2)

视整顿吏治,赏罚皆从严。

如今得知法家之术可改儒术积弊,怎么会不采用这个办法?

但刘秀的眉头依旧紧锁。

儒家治世,百家凋零。

此时的汉朝法家已然凋零。

让极为“法古”的儒家官吏修法,会修出怎样的法?

后世皇帝亦皆难于此。

【李世民:汉武帝向董仲舒问策,其对答的天人三策中“抑黜百家”之说确实不妥,那天人感应是否也有谬误之处?】

观武曌以“春秋决狱有何不妥”绕过规则限制,李世民就知道该如何向秦念问策。

儒家治世已久,所涉之处不仅是律法之道。

要修法,那就不能只是修法。

李世民深知儒家治世已久,现世之人已难以指出儒家弊端。

秦念寥寥数语就将春秋决狱之弊道出。

他登基已有四年之久,自认极为重视与民密切相关的刑狱,却未能看出其中之弊。

皆因百家凋零,他自身亦是自幼学儒。

身在其中,又如何看清利弊?

后世之君唯有秦念崇法,也唯有他能指出儒家之弊。

故李世民以天人三策相问。

问完天幕,李世民亦问群臣儒学为何会使得华夏衰落。

房玄龄善谋,听陛下此问却是讷于言。

他自幼博览经史,熟读儒学典籍。

儒家崇古,以古为尊,后世儒生又如何能指先贤之过?

百官中熟读经典的多是儒生,不通儒学之臣亦无法议儒家之弊。

看着寂静无声的朝堂,李世民神情愈发凝重。

【秦念:天人感应,君权神授。有的人觉得自己的权力是神给的,朕可不这么觉得。】

刘彻冷笑一声。

他当然看出秦念此言又是在讥讽他。

当初他向董仲舒问策,第一策问的是历代君王多效仿前人治国,但国家却日渐衰落,难道国家衰落就是天命?

董仲舒以周宣王为证,主张国家的衰落是因为君王无道,如果君王顺应天意施行仁政,就能天下安定。

反过来若是君王不顺应天意,天就会降下灾祸。

刘彻不信单纯的仁政能够安定天下。

他要是信,也就不会致力于对外用兵。

正如公孙弘反对建立朔方郡那样,儒家一直反对他对外征战。

刘彻从来不搭理。

但君权神授之说,刘彻采纳了。

因为这可以加强他对大汉的掌控,有利于集中权力。

可秦念此言,分明就是讥讽他需要借助神的名义才能治理天下!

【刘彻:朕的传国玺上,镌刻着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。】

这下换秦念沉默了。

她原本想的是“嚣张霸道”的人设,嚣张肯定没问题了,接下来就要考虑如何扮演“霸道”。

鄙夷天人感应显然是展现霸道的好机会啊。

其他皇帝都需要君权神授,她不需要,这不就是霸道吗?

剧本她都想好了,接下来其他群成员会讲述各种神迹灾异之说,她就用现代科学观进行反驳。

结果刘彻反手掏出传国玉玺:

“受命于天,既寿永昌”。

她隐藏人设上的老祖宗、始皇帝嬴政刻的。

这对吗?

这位打工人,你扮演的是古人,为什么反驳得如此另辟蹊径?

崩人设了好吗?

………

嬴政目光微敛。

他不可能对传国玺易主无动于衷,但嬴政依旧没有出言。

大秦亡于胡亥,这一点他早就已经知道。

嬴政也看得出刘彻此言是针对秦念。

后世复秦的秦皇,不仅不认可君王的权力源于天授,甚至对此颇为不屑。

刘彻刻意提起传国玺,是借他的名号反击秦念。

【秦念:董仲舒认为“诸不在六艺之科、孔子之术者,皆绝其道”,但律法与六艺孔子有关系?欲绝法家之道却不得不采用法家之律,因为无法度无以治国,这就是天人三策中最可笑的谬误。】

没错,在纠结一会后,秦念可耻地选择了跳过这个话题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