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252章(1 / 2)

第一场主考经义。

第二场考论述判语、内科一道。

第三场考策论。

地方上的乡试朝廷在五月便从翰林院、六科、都察院派了人就任各地考官。

京城一带属宛平县与大兴县管辖。

京城学子通常先参加此二县的县试获得童生资格,再参加顺天府府试及提学御史主持的院试。

取得秀才资格。

之后便是乡试。

京城这边的乡试考场设在顺天贡院,顺天乡试又被称为天下乡试之首。

除了户籍在京城的考生。

也有因某些不可抗力无法返回原籍,或是有资格从外地前来投考的考生。

主持顺天乡试的考官除了翰林院学士,还有詹事府的詹事与少詹事。

当然,科举的最高主考官是皇帝。

太子再得圣宠,这种时候也要避嫌,否则便有僭越皇权、结党营私之嫌。

詹事与少詹事虽为东宫属官,但在是东宫属官之前他们首先是翰林院学士。

是皇帝近臣。

故而他们担任考官合乎礼制。

太子不能插手科举,但他在这场乡试期间也没闲着,元隆帝时不时就会召他去教授他一些科举相关的东西。

另有乡试的筹备、举行流程,及期间与考生相关的琐事也会有人报给他。

九月初六,各地方的考生录取名单及考卷尽数抵京送至礼部审查勘磨。

九月初十。

所有录取考生名单及试卷呈至御前批阅。

九月十五。

皇帝御览钦定。

下旨之前,元隆帝将太子召了去,“你可知今年顺天府乡试亚元为何人?”

骆峋没看过录取名册。

如实道:“不知。”

元隆帝随手将礼部编纂的顺天府乡试名录扔给儿子,“你看看。”

这些名册骆峋事先没接触过,此时闻言他打开后也只看父皇提过的亚元。

便见名册上登录着此人姓名:姜存简,淮安府山阳县民籍生员。

现年十七。

骆峋挑了一下眉。

本朝科举可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从垂髫之年考到花甲之年的不计其数,有些人终其一生至多止步秀才。

而顺天府乡试,除了在京的精英学子外,还有不少国子监监生参与。

这些监生多是从地方选拔而来的贡生,其本质便是各地出类拔萃之人。

与这些同场竞争,难度可想而知。

这位名唤姜存简的少年以十七之龄夺得亚元,说是神童在世也不为过。

不过,这般人物按理该是在此前当地的县、府、院试时便可能引起轰动。

怎生之前一个案首也未曾夺得,却是到了这时候才显现出其才能来?

九月二十五。

乡试发榜。

宋芳禾原打算昨晚就来贡院这边守着的,哪知来了才想起有宵禁这回事。

好家伙,她好险没被五城兵马司巡逻的人当成可疑人物给抓起来。

好不容易挨到宵禁结束,宋芳禾直奔顺天府贡院,发现比她早的大有人在。

所幸他们来得也不算晚。

卯时一到,贡院大门准点儿打开。

一众衙差打着灯笼井然有序地出来,将一群把大门围了个水泄不通的人先行隔开,高声维持着秩序。

不多时。

监临官都察院左都御史冯介衡、提调官顺天府府尹崔叙、主考官詹事府詹事陆祥从大堂走了出来。

紧跟在三人身后的,是手捧着桂榜的两名胥吏和搬着梯子的衙役。

一行人浩浩荡荡到了来到大门口,顺天府尹展开明黄圣旨高声宣读。

在场众人齐齐跪听。

圣旨宣读结束,衙役把梯子架到大门外左首墙壁处,两名衙役从胥吏手中接过榜文,将其张贴于墙上。

左都御史等官员确认榜文无误,三位大人面对一众面色殷切的考生及其家人简单陈词一番回了院内。

发榜仪式就此完成。

随着一声令下,被衙差们拦着的众考生及其家人,或是家中的下人蜂拥而上。

宋芳禾和儿子本来还在前排的,哪知竟是一下子给生生冲到了外围。

人多,宋芳禾也不敢使蛮力挤,便只能费劲吧啦地把儿子往前头推。

“你眼神儿好!快看!快看有没有……”

宋文宋武两兄弟也伸长脖子往前面挤,那架势不知道的还当他俩也考了呢。

葛氏在对面街沿上看得一肚子气,

“两个讨债鬼!早先让读书不读!这会儿上赶着凑别人的热闹!不嫌丢人!”

宋樱站在她娘身边,一双眯缝眼滴溜溜地转个不停,眼神在一众学子中扫射。

时而发亮时而目露嫌弃。

听了她娘的话,宋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