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65章(1 / 2)

她见香菱满脸兴奋,生怕她去了南方找不到亲人,心生失落,忍不住提醒一句。

香菱笑着指了指自己眉心的胭脂痣,自信道:我虽然不记得家人了,但这颗痣这么显眼,若是我爹娘见到,定能认出我来。护送佛门弟子回乡,也算功德一件,菩萨会保佑我与父母重逢。

香菱清楚在苏州找到家人的可能性不大,但她自小住在金陵,想来家乡不会离得太远。她打算将妙玉送到玄墓山后,便走遍两江,誓要找到自己的亲人。

香菱心中仍记得拐子家时的辛酸,稍有不如意便是一顿打骂,自己从不敢有半分的违抗。到了薛家后,虽然太太、姑娘和善,但无论是衣食住行,还是上京避难,都是听从主家的安排。

她随波逐流惯了,如今应承了妙玉,心思活络了不少,索性换种活法,主动出去走走看看,或许另有一番际遇。

迎春见她眼中闪着光亮,心中一动,忽然说道:我陪你一起去吧。我功夫好,路上若遇危险,可以保护你们。

众人没想到一向性格懦弱的迎春竟有了闯荡江湖的念头,心中十分惊奇,又替她开心。

迎春见大家盯着自己,脸上泛起微红,低下头轻声说道:香菱长得这样好看,妙玉又只有几个不会武功的丫鬟婆子,路上太危险了,我陪着她们,总能更安全些。

湘云曾与迎春一同并肩作战,知道她功夫不弱,却更清楚她的性子,有道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。

湘云打趣道:二姐姐功夫最好,只是别遇上了坏人,再搬出你那套任人宰割的理论来。

迎春也不生气,淡然一笑道:我生来就这么个性子,若真有人要杀我,只当是我的命数。若是敢伤姐妹们,少不得要拼命了。

众人听了这话心里明白,迎春还是那个万事都不放在心上的迎春,最起码她现在愿意为了姐妹们挺身而出。潜移默化,相信她早晚能彻底独立起来。

宝钗见四人说笑间便已定下各自的前程,竟无一人提及婚嫁,不由好奇道:你们都不打算成亲了吗?

四人听后,心里不禁有些踌躇。谁能说自己从未幻想过嫁得良人、相守一生呢?只是嫁人后,如何还能这般自由。

男人可以在外打拼,她们只能守着家里那四方天地,日复一日地看丈夫的脸色过日子。虽说她们在外闯荡,未必能功成名就,至少落得个自在。有得有失,做人最忌得陇望蜀。

探春素有大志向,傲然道:凭什么男人可以为官做宰,又有妻儿在堂,而女人只能困守深闺。等我功成名就那日,我也两个都要。

成年人不做选择,探春全都想要,只是现在不是时候。

黛玉笑道:如此说来,只等贾公爷日后带着丈夫回来给我们瞧瞧了。

湘云整日习武,常与贾府的人走动,史鼐、史鼎夫妇怕她带坏了自家女儿,看到她没个好脸色。眼见天色已晚,湘云索性不回家,与探春住在一处。

宝钗比黛玉先回家,已经听迎春提起李纨的事。等大家都回屋后,她便对黛玉说:珠大嫂子今天早上来过,说有人去她家提亲了。

黛玉微微一愣,李纨今年才三十,大好年华一直守着也不是个事,如今有人提亲是件好事。

黛玉展露笑颜:咱们什么时候能喝上喜酒?

宝钗见黛玉如此急性,不禁失笑:八字还没一撇呢,珠大嫂子只是来听听咱们的意见罢了。

李守中眼里早已没有李纨这个女儿了。当年他被罢官,就与裘智脱不了干系。裘智是贾府的亲戚,李守中因此对贾府心生怨恨,连带着对女儿也多了几分厌恶。

好不容易过了几年,李守中估计政宁帝忘了自己之前的错处,正打算去吏部活动一二,再谋个官做。

不料,赶上荣国府出事,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宁国府又接连出事,而查出这两桩大案的正是裘智。

李守中明白,自己与贾家有亲,这辈子的仕途恐怕是彻底断了。他对贾家恨之入骨,由此迁怒于女儿,不许她再踏进李家的门。

李母心疼女儿,时不时偷偷去看望李纨。她听说了有人来提亲的事,觉得女儿再嫁后有个依靠,总比孤苦伶仃一人过日子要好。

李纨心里有些顾虑,一时拿不定主意,想听听几个小姑子的意见。

贾兰争气,她手头有些积蓄,生活过得还算安稳。她守了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,不一定要再嫁。

何况经过贾家一事,李纨明白花无百日红。倘若再嫁的夫家日后出了事,自己又失去了节妇的招牌,还可能牵连贾兰的前途,岂不是得不偿失?

然而,一个人过日子确实不易。手里的嫁妆和贾母临终时补贴的一点银钱早晚会用完,坐吃山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。

贾兰渐渐长大,将来需要花钱的地方只会越来越多,光靠寡母手里的这点棺材本,怕是支撑不了他的前程。自己再嫁好歹吃穿都花夫家的,手里的私房可以补贴儿子。

黛玉心下明白李纨的顾虑,人没有前后眼,谁也不敢保证这次的选择究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