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天幕剧透我是太宗 第33节(1 / 3)

“以子之矛,攻子之盾。”

【阿婆主这里简单翻译总结一下。

第一道题,是问考生,董仲舒说天人感应,荀子说天行有常,不为尧存,不为桀亡,那该听谁的呢?】

荀子是先贤,董仲舒是后人,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,已经成了“君主”告罪的“圣书”,要说天人感应错了,荀子的才是对的,岂不是要自己放弃儒生的一把利剑?

【第二道题相对就简单了:孟子说: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,何解。】

这……意思简单,但好答吗?

【第三道题没有矛盾点,问:如何理解荀子的师法之化,隆礼重法。】

【三道题,全是理论题,擅长背书的学子们也是有福咯~】

能进入殿试的,有不会背书的吗?这根本就不是会不会背书的问题,而是没有一道题是好答的,这是答题吗?这分明是学子站队,是要命!

【据说当天殿试结束,学子们身子看起来都很虚弱。】

姜衡则是觉得,自己还是没下狠手的嘛,这几道题,是有些为难人,但除了第一题,后面两道题还是很好糊弄考官的不是?

他又不可能真靠一个科举就完成对“儒教”的打压,不过是开胃菜罢了,至于那么害怕吗?

看着太子那轻松写意,还带着意犹未尽的神色,百官又觉得前途无“亮”了,天真的要塌了啊!自己还能跳去哪家来着?殿下似乎中意法家?

【这一届的排名都是延期了几天才出的。但最精彩的,还是早朝,鹤仙的操作上。】

【当阅卷官一个个战战兢兢,犹犹豫豫,把握不准皇帝的心思的时候,鹤仙作为贴心的君父,以实际行动告诉他们,不用担心,科举只是吓吓你们,实战在朝堂呢。】

百官笑不出来,这样的贴心,有些让人担惊受怕了。

【鹤仙就说,前些日子给考生出题,翻阅了先贤经典,深受洗礼,觉得先贤们说得都太有道理了,所以呀,朕有一个想法。】

你还是别有想法了。

此时,无数学子恨不得让阿婆主闭上嘴,似乎阿婆主不说了,就不会发生。

【朝臣就问,陛下有什么想法呀。

鹤仙就说,朕觉得孟子与荀子,都是圣贤,只在孔庙从祀,有些太委屈了,朕打算追封二位先贤为圣人,单独建庙祭祀,你们帮朕想想,孟子荀子该称什么圣?】

“陛……殿下大德啊!”

山东,孟家族人此刻,恨不得仰天长啸,高歌一曲,他们祖宗,合该值得一个圣人之位!而且他们孟家家风可比孔家好多了!

孟子在前朝入祀孔庙享受香火,但爵位乃是公爵,哪里比得了圣人?

而在京城参加百家文会的孟怀书等孟家精英,一个个也是激动得不知该如何表达,好日子也是到他们头上了!

圣天子!贤明的圣天子啊!

元泰帝神情恍惚,这就是你的慢慢来?直接改养蛊了?

【林相自然是无脑站鹤仙,鹤仙手里有兵权,武将也忠心于鹤仙。

但问题在于,这件事的矛盾在文人内部,而且,武将也算兵家后人不是?文人一下子多了两个圣人,这还得了?

大多文臣也不愿意呐,看起来是好事,可联想到还没出结果的殿试考题,联想到鹤仙的变法,这分明是想扶持孟子荀子一派的出来拉扯,这能行?

孟子还不是圣人呢,鹤仙就清丈土地,践行民贵了,再以圣人之名为饵,拉拢孟子一派学子,还得了?

最主要的是,儒学内部,本就相互打压得厉害。

所以出现了弘德一朝难得一见的盛景,文武均劝谏鹤仙。】

“卑鄙!”孟怀书低声骂道。

【他们就说,陛下,这不好啊。

荀子主张性恶论,隆礼尊贤而王,重法爱民而霸。虽出身儒家,可思想偏向法家,更有韩非子与李斯两个法家代表的弟子,如何能尊为儒家圣人?

孟子有继承发展孔圣人的理念,但若要与孔圣人并尊,前面还有颜子等几位先贤呢,不妥,不妥。】

“呵,圣人尊位,能者居之,扯什么先后。”

孙平不用扭头,就能想象出好友咬牙切齿的样子。

【出乎意料,这次鹤仙很听劝,表示,那也行吧,就暂时搁置了。】

孙平突然茅塞顿开,“明修栈道,暗度陈仓。”

十分想要战斗一番的孟怀书正处于热血上涌中,没太听清:“你说什么?”

“九哥故意的,考题就是为了引起群臣的多思,让他们反对,”姜琦确认道,“九哥装都不装像一点。”

九哥是很听劝的人吗?

也就这群臣子信了,又或者,不得不信。

【但是没过多久,各地就传出各种流言。

比如之所以阻止孟子和荀子被追封圣人,是因为孔家后人有忝祖德,若孟子荀子同为圣人,他们根本比不过孟家与荀氏的子孙,会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