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没听说过就对了。”赵苏翻身下马,听到隔壁砖窑一片火热的生产气息,还有窑工喊着号子正在将晾好的青砖一层层码起来,壮观的好像一座小小的长城。
“过去看看。”赵苏干脆先去了砖窑,伍掌事见着公子亲自过来,激动的跪下就磕头。
“都起来,这才多长时间,已经烧出这么多的青砖,伍掌事快起,不必如此。”赵苏刚一欠身,伍掌事哪里敢等到赵苏来扶,飞快的爬了起来。
“都说了你们是我请来的,以后不要跪来跪去。”赵苏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,沿着砖窑走了一圈。
伍掌事小心道:“公子是来看隔壁的陶窑吗?他们好似还没开工吧。”
“那不是陶窑,是水泥窑。”赵苏漫不经心的答了一句,就在众人的恭送声中,去了隔壁。
只留下砖窑里一堆人围着伍掌事,询问什么是水泥窑。
伍掌事手一摊,“我怎么知道,送来那么多黏土,却不是陶窑,我还敢让公子解释不成。”
鼻子下头闻到一点烟气,脖子伸长了看过去,意外道:“点火了。”
不管什么窑都是要烧火的,烧火就得冒烟,一看便知。
“管他们开不开火,只要老子能拿得到那么多的工钱,不过,真的能拿得到吗?”一个窑工看着隔壁上空垂直而上的青烟,自言自语道。
“公子都肯跟咱们签契约,应该是真的吧。”自言自语还是被工友听到了,应该,其实也就是不确定。
这座名为新村的别庄,从头到脚都透着古怪,若不是因为扶苏公子是这座新村的主人,他又素有贤名,谁也不敢相信会有这种好事落到自己头上。哪怕他们已经在这里工作了大半个月,仍然还处于不敢置信的情绪之中。
第23章 炼焦 我还是想不明白,用煤石烧煤石到……
水泥坊的工匠们,都是以前烧制陶器的匠人,烧制陶器对技术的要求没有那么高,所以工匠数量不算少。
也就导致被找来的工匠对于能不能端住这个饭碗,十分忐忑。不过无论他怎么想,都没想到,扶苏公子找他们来,根本不是为了烧制陶器。
他们只需要将公子送来的工料,按要求磨成粉,分门别类的放好。剩下的时间便是等待,而等待才是最难熬的,白天一睁眼就开始担心,这是不是贵人们心血来潮玩的游戏,一旦发现玩不下去,他们就该被赶出新村,契约上约定的,自然也就全没了。
幸好,公子终于来了。
邱掌事带着一众窑工,用充满期待的眼神看着公子蹲下身,摆弄这些工料。
“石灰石磨成的粉,混和黏土,矿渣,再加上煤粉煅烧成熟料,再然后和石膏一起磨成细粉。”
胸有成竹的口气,层次清楚,听着多么靠谱啊,公子果然不是心血来潮,是谋定而后动。
“比例,我草,还有比例这回事,完了,全完了。”真等万事俱备,赵苏忽然发现自己这个东风不灵了。
准备见证奇迹的韩书抚额,就听到公子自言自语道,“科学不就是从失败当中,找出唯一正确的方式吗?”
赵苏将大腿一拍,“试。”
石灰石磨成的粉和黏土多一点,矿渣和煤粉少一点,先扔进窑里烧成熟料再说。赵苏决定了,就这么办。
“怎么样,是不是很惊喜,水泥将在你的手上诞生,说不定你会因此而青史留名。”赵苏大力的拍着韩书的肩膀,继续忽悠道。
韩书因为新村的建设,几乎天天都和赵苏在一起,彼此之间已经十分熟悉。一脸嫌弃的将赵苏的手从自己肩膀上扒拉下来,“你当我傻吗?”
不过话说的再嫌弃,事情却办的一丝不苟,留下一个半大小子住在水泥工坊里,叮嘱他,“把每次实验的比例都记下来,编好号码等公子来验证效果,此事万万不可弄错,否则前功尽弃。另外,配方和比例都必须严格保密,记得每隔三天就给工人宣读一遍契约中的保密条款。”
韩家派出很多旁支的子弟供韩书驱使,否则要找这么些识字的人来做这些基础的工作,绝非易事。比如咸阳城里那些百家弟子,个个自视才高八斗,学富五车,想法设方投效到贵人府里当门客,可若是让他们来这些跟工匠一起吃住,怕是一刻钟都呆不住,转个身还要说扶苏公子有辱斯文。
“走,上山。”扶苏出了水泥工坊便往山上去。
“公子一点都不着急吗?”韩书记得,当初建水泥工坊的时候,公子是极为重视的。
“你别担心,只要这几样料没搞错,怎么烧都烧得出来,错不到什么地方去。”赵苏一点也不担心,其实这个比例,就是他不知道,蒙也能蒙的差不离。只是这些工匠都是第一次接触水泥,看他们畏惧的眼神,便知道他们都在心里打鼓。
“既然是试验,就允许犯错,多烧几次,熟悉了便知道也不过如此。烧制水泥并没有比烧制陶器难到什么地方去,等他们调对了比例,找到自信心,这个工坊才能算真正有了灵魂。”赵苏笑着解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