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荆门知军早吓得半死,生怕钟相带兵杀来。
钟相称帝的消息已经传出,而且滥杀官吏、士子、僧道、地主。大量富户逃到荆门军境内,把钟相描述成吃人魔王,荆门知军宁愿投降朱贼,也万万不敢投降吃人的钟贼。
现在的局面是,朱家父子占领夷陵(宜昌),以及长江北岸的大片领土。
而钟相父子则占据宜都、枝江、江陵,以及长江以南的大片领土。
这里的江陵,并非后世的江陵县,而是荆州市!
江陵和枝江,两城都在长江北岸。
也即是说,钟相的大楚国国都,暴露在朱铭地盘的眼皮子底下。
这种情况非常危险,真正就是“天子守国门”。但钟相又舍不得放弃,因为江陵比襄阳还富庶,是京西南路和荆湖两路最富裕的城市。
在北宋时期,整个四川的赋税,都要先运到江陵,再北上转运去东京。
整个四川的商品,也是先运到江陵!
钟相父子,目前正在考虑迁都,打算把江陵的人口和财货,全部强行迁去长沙发展。
除了南襄盆地的军情,其次便是川南。
播州杨氏叔侄还在内斗厮杀,并各自谴使到成都,请求得到正式册封。
没有经历两宋末年的汉人迁徙潮,播州杨氏暂时实力弱小,还在川南蛮夷的夹缝中求生存。
高景山与白祺联合署名,同时写了两封信。一封交给经略府,一封交给元帅府,请求册封杨氏叔侄,勒令他们各安其份,并给予一定钱粮,资助他们去攻打诸蛮。
经略府已经发来朱国祥的回复:“可。”
现在就等朱铭签名盖印,这种同时涉及军政的事情,需要父子俩一起同意。
朱铭也写了个“可”字,把公文发还给经略府,册封的事情由朱国祥处理。
播州杨氏在明代闹得欢现在还得靠他们打开川南局面。因为朱铭接下来的精力,要着力于夺取江陵,甚至收拾大理国都得靠后。
第404章 军改、政改和币改
“大元帅请过目。”白崇武捧着一沓官员名册过来。
朱铭扫了一眼,便知什么情况。
虽说父子俩,一个管民,一个管军,而且互相不得越界插手。但绝不是各管各的,至少要告之对方基本情况。
朱国祥把现有地盘,拢共划分为十府。
新占的南襄盆地,设为襄阳府和南阳府。
而上庸之地,也就是神农架那一大片,再把金州也划拉过去,单独组成一个安康府。府治设在金州城,这是方便财税运输。
如果未来地盘大了建国,安康府肯定被拆分。
就像把汉中从四川拆出来一样,安康府也必须进行肢解。因为全都是山川险地,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,以此提高官员和百姓造反的难度。
十位知府的任命,朱国祥特别照顾儿子的想法。
张根调任益州知府,高景山调任汉中知府(因合格官员不足,此职原由朱国祥兼任)。
张根是朱铭的老丈人,高景山也是朱铭招降的,把他们放在两个最重要的位置,就是要让朱铭彻底放心未来的班底问题。
此外,高景山在成都为官多年,难免有些人情抹不开面子。
把张根调去执掌成都平原,人生地不熟的,可以放手进行土地清理、户籍调查、减租减息。
而高景山在汉中同样做了几年官,汉中已经完成这些工作,高景山调回来则能起到巩固和安抚作用。
刚打下的那些地盘李含章因为立下大功,带着五百人就夺取随州、郢州和荆门军,直接被朱国祥任命为襄阳知府。
李含章跟朱铭是老朋友,等于襄阳府也在朱铭掌握中。
别说他们是父子,就算是普通合伙人,如此安排都能把人感动哭了。
另外,朱国祥还对原来的行政区划做出调整,当时是他们父子俩一拍脑袋搞出来的。朱国祥在实际执政的过程中,发现明代的设置最符合实际——其实他根本就不知道明代是怎么设置的。
即州不再作为常设单位,知府越过知州直接管县,只在某些特殊区域设州。
如此一来,管理更加扁平化,还能减少知州的数量,节省许多行政开支。同时又把州作为保留,在需要放权的地方设置,给予那些地区更大的自主权(通常是出于经济或军事考虑设州)。
随着行政设置的变动,现有的知州们,少数升级为知府,一部分降为县令,一部分还是知州。
降为县令的知州,品级和俸禄予以保留,今后优先考虑升官,算是给他们的变相补偿。
朱铭仔仔细细把这些文件看完,有些地方不理解,圈出来事后去询问。大多数的改动,他都觉得合理,因为那是朱国祥根据实情作出的变动。
接着,朱铭又阅读分析各处战报,挑选立功将领赐以妻妾。
几十个宫女,只给两位帝姬各留一个。其余赐婚给立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