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仅好吃!还方便科考呢,肯定要来感谢。
进士夫子紧张万分,黄秀才扶着夫子道:“没关系,他们中间有四人去年考过,今年约莫有把握。”
“怎么会没关系。”进士夫子咬牙,“去年十多个考生,只有你一个考中,其他人不思进取,还以为是老夫教得不好,竟然跑了五个。”
“今年若考上的学生不多,那老夫的名声怎么办。”
好家伙是在担心自己今年的招生情况。
苏茵茵偷偷看了眼进士夫子,见老头花白的胡子,递了点心过去:“夫子,这是我们店改良后的拇指枣泥酥,您尝尝吗。”
到底是给店里介绍了生意,肯定要感谢的!
进士夫子胡子翘了翘,黄秀才替他接过点心,心里想到另一件事:“对了,之前给你哥哥批注文章的老夫子是谁,怎么没见他再指点苏显。”
这是什么事?
苏茵茵看到原锐才想到,当时进士夫子不想要哥哥,还是原锐家的夫子批注了文章,这才让进士夫子改主意。
原锐答:“夫子比较忙。”
忙着准备乡试会试。
倘若茵茵妹妹的哥哥这次没考中,他会安排换夫子的。
不想让茵茵难过。
是他的夫子?
进士夫子认真看了看眼前的孩子,八岁左右,除了过于削瘦之外,浑身气度惊人。
他夫子会是谁啊。
原锐察觉到目光,微微低头,又看向紧张的茵茵。
万龙国童试依照前朝旧例,有点像现代海选。
报名参加考生,一轮一轮选出来最优秀的。
二月初六就是初选,同时会“淘汰”更多人。
一整天下来,所有出考场的学生们面如菜色。
有些年龄小的考生甚至哭得泣不成声。
真正的考试跟平常一点也不一样啊。
苏显翻过年不过十二,他这般小的年纪,是少数能撑住的,出来后甚至道:“我感觉答的还不错。”
苏显并非夸口的人,这样说肯定有些把握。
但不等夫子给压力,苏家夫妇直接把孩子带走:“没关系,都说了考成什么样都没事。”
“对啊,你年纪小,再学几年。”
苏茵茵拉着哥哥的手:“没错,咱们就是来试试的。”
黄秀才看向苏家人时,颇带些艳羡。
一般人家,很少会这样说。
读书科考的花销惊人,普通人家供养读书,必然会多几句期望。
可苏家完全不会给这样的压力。
怪不得苏家人缘好,都喜欢跟茵茵他们一起玩。
想来,原锐就是这样?
童试第一轮考试,三日后便放榜。
这三天里,苏显依旧闭门读书,不管靠没考中,他都会提前准备下一轮考试。
考中了最好,没考中的话,他会更加努力。
苏茵茵则在准备新点心了。
按照汴京点心的卷王程度,拇指枣泥酥销量会慢慢减少。
一个是没那么稀罕了,二是其他点心铺也在找代替的做法,虽然效果不同,可口味都在服务顾客。
这难道就是中华美食源远流长并且分支极多的原因?
只要能让顾客吃开心了,他们会做十万分努力!
不过这次准备的新点心,并没有那么复杂。
苏茵茵准备在接下来的会试做文章。
拇指枣泥酥因为不沾手,不掉渣,意外让哥哥的夫子点为科举用食。
那说明做科举食物很有市场。
童试只需在考场一天,会试却需要在考场三日。
需要的食物肯定更多。
而且还要满足热量,满足口感,足够健康,至少不吃坏肚子。
按照这个方向,点心必不可少。
哪有比糖油混合物更饱腹,更能提供能量的?
所以苏茵茵给娘亲提的意见就是:“造成一套点心盒,全都是一口一个的,咸甜口味都要兼顾。”
“同时不能有异味,不能太过古怪。”
“足够三两日吃的就好。”
按照这个方向,苏娘子母女两人琢磨起科考食盒。
为接下来会试考生做准备。
到时候京城会有好几千考生,必然有市场,甚至可以作为常态。
每年一次的童试,以及三年一次乡试会试,都能从中赚一笔。
点心好做,怎么凑成完整食盒是个问题,苏娘子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。
苏副使挠头,怎么全家都在忙,他成最闲的那个了。
西城兵马司,宁郡王最近来的勤了些,遇到苏副使时还多问了句:“你家孩子今年参加了童试?我怎么记得他年纪不大啊。”
苏副使恭敬朝上司行李,宁郡王对他们一向不错,自然要尊敬:“回郡王,犬子今年